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学古堂论坛 (http://www.zhangyz.com/bbs/index.asp) -- 『张派追本溯源』 (http://www.zhangyz.com/bbs/list.asp?boardid=6) ---- 张公之后碑的学时代性及张公真正笔法的探寻(求教众方家) (http://www.zhangyz.com/bbs/dispbbs.asp?boardid=6&id=6548) |
-- 作者:小汤匙 -- 发布时间:2013/3/13 16:45:49 -- 张公之后碑的学时代性及张公真正笔法的探寻(求教众方家) 清代碑学晚期,独尊北碑陷于绝境,碑学后期代表人物张裕钊、赵之谦、沈增植、康有为等书法立场发生了明显转换,其中张书的在碑贴兼融转变上显得最为吃力(只做了手札书及部分行书的转变),也鲜见成熟作品。这种转变并不是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而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贴济碑之穷的无奈之举,这些碑学大家都想为别开新面,挽碑学狂澜于既倒做出自己的努力。 |
-- 作者:小汤匙 -- 发布时间:2013/3/13 16:51:55 -- 及至清末民初碑学仍对当时的书坛构成强大的笼罩之势,但碑贴兼融的“诱惑”,已使大多书家放弃了固守北碑的拘执,只剩下几位坚守北碑不肯越之雷池的书家:李瑞清、陶溶宜、曾熙则等显出捉襟见肘的随相。李作碑书,喜欢用颤笔,以见雄强,反而堕成习气。曾取法黑女,虽功力不凡,但谨毛失貌,几成包馆阁之体,陶则更下之,其以柔毫追刀斧刻画之痕,笔画强直,为求得头尾方折不惜描头画角,其板刻匠气,莫此为甚。 |
-- 作者:小汤匙 -- 发布时间:2013/3/13 17:00:59 -- 对清代碑学发展的梳理,意在从宏观角度上来理解衡量张书所处的位置,理解张书真正的运笔方法是什么样的,如何还原其真正的外方内圆笔法之所以。 曾熙则的失败似乎明证了,描画外方内圆之笔法确乎不是正途。 后世学张书以为一些笔画没有直接写成的可能,于是各种笔法应运而生,特别是向右向的提钩等,反复在原处调锋,描画。其实那里知道,张书的神彩又怎是通过描画所能体现出来的? 所以,张公书创南宫体时,临习诸碑当不是以笔迫刀,用笔描慕,体现斩截之痕。 那种得方得圆,应是得自于柔毫的千变万化,刀意是在遗毫挥运,使转腾挪中自然产生出来的。 |
-- 作者:小汤匙 -- 发布时间:2013/3/13 17:07:16 -- 所以,临写张书是否可以这样认为:1、用笔墨意味的传达,以书写性略冲淡刀凿之气;2、以笔作刀,而不是以笔迫刀(以笔写刀),在不经意见的挥运斩折中将碑的方折圭角曲尽其致地表现出来(所以张书笔画,通过使转、提按、捻管来完成);3、写张书先入方雄浑穆之界,后追温和与清凉之境! 所学所思,求教从方家!
|
-- 作者:zchhcq -- 发布时间:2014/5/9 17:52:23 -- 写得好。张体也有局限性。 |
-- 作者:zchhcq -- 发布时间:2014/5/10 14:20:50 -- 正书书法大家,他们写字用笔都是传统型的笔法,都是腕指结合的。不像现在的书家,很多用笔并非传统正宗。例如:(罔论一下田蕴章老师欧体竖钩的笔法),看过田老师字的人其实会发现,他写的竖钩和欧阳询的一点都不像,因为看田老师的视频,他根本不存在有指的动作,也就不存在写钩时的使转。但不能否认田氏的风格。所以通过观察张裕钊的正书,我相信张裕钊绝对也是功力深厚的传统大家,使转、指法运用通神,也造就了张体的独有风貌。 |
-- 作者:武志泉 -- 发布时间:2014/5/11 16:11:24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景象亦不同。 辣椒有人喜欢有人怕,都是一个原因:辣! 要超越一个高度,必须先达到那个高度,要想达到古人的高度必须有惊人的付出,愿大家通过不懈的努力,都能得到张公书艺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