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研究书道理论,领悟书道精华
学古堂论坛书道研究与评论区书论精选 → [原创]站长抛砖引玉,上传一篇发表过的论文!

您是本帖的第 9655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创]站长抛砖引玉,上传一篇发表过的论文!
陈启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
等级:站长
文章:1539
积分:19885
注册:2007年5月21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陈启壮

您无权查看精华贴子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2 19:59:08
陈启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
等级:站长
文章:1539
积分:19885
注册:2007年5月21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陈启壮

发贴心情
[原创]站长抛砖引玉,上传一篇发表过的论文!

   《论学手札》是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和大书法家张裕钊先生在保定莲池书院讲学时期,给他的挚友吴汝纶(至甫)先生的手书信札,是张公晚年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时的代表作。纵观这五十六篇信札,每篇都饱含着作者对朋友的深厚情感,写的极为认真而决不草率。张裕钊先生作为清代书家中的“集碑之大成者,”功力极其深湛。此札虽是行草字体,但书来中规入矩而又颇为生动自然,每一笔、每一划均入古很深,却又新意十足;特别是字与字之间很少牵连,意显笔藏,韵味隽永,碑骨帖姿,自成一脉,其个性风格艺术特征极其鲜明。张裕钊先生在《论学手札》中曾谈到:“才无论刚柔,气之既昌,则无之而不合,此诚洞微之论,然果尽得古人音节、抗坠、抑扬之妙,则其气亦未有不昌者也!附图一2](p132此语极为精当,境界颇高,虽是对文学创作而言,但艺理相通,书法亦然。“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段,不足贵矣”(李瑞清语)4](p159。笔者通过十多年来对张体书法,尤其是《论学手札》的苦心研习发现:张裕钊先生“以古为新,古中求新”书法理念的成功实践,得力于张公对书法艺术气息的深刻理解和超凡颖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2 20:01:37编辑过]

书道传君意,廉翁醉我心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2 20:00:56
陈启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
等级:站长
文章:1539
积分:19885
注册:2007年5月21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陈启壮

发贴心情
[原创]站长抛砖引玉,上传一篇发表过的论文!

首先,我们先来解析一下“气”与“势”的关系。“气”与“势”在书法中属章法的范畴。气对书法的影响是无形的,所以表现在章法中也是虚的。气是通过势的形式流露表现出来的。那么,势又怎样来解释呢?势是一种事物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客观趋向,势是一种心理意向,带有一定的不可视成分3。蔡邕在《九势》中较早地提出了势的概念,“凡书之道,无论点画波拂,皆当尽其势,犹如狮子搏象、搏兔皆用全力。”气是势的内在趋动,势是气的流露形式,但每个形式法则只能显示书法章法构成的一个侧面,只有气才能统摄全局。也就是说,气势的影响,宏观上起到了一种统摄全局作用的3。一般来讲,气势表现的自然流畅,似不经意而又恰如其分,既不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又不精雕细琢,小心翼翼,这样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好的,大气的。当然,大气不仅可以是豪放的,也可以是柔美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张公《论学手札》的每一篇作品,尤其是拿起笔来,认真临写一番后就会明白: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张公《论学手札》中到处充溢、弥漫着骨气、金石气、书卷气和跌荡之气,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艺术特征。这正是张体书法所以能形成独立流派风格的核心所在。


书道传君意,廉翁醉我心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2 20:02:53
陈启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
等级:站长
文章:1539
积分:19885
注册:2007年5月21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陈启壮

发贴心情
[原创]站长抛砖引玉,上传一篇发表过的论文!

一骨气 —骨坚力实的书写所显示的审美气息

刘熙载认为“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4](p165。骨气是书法美构成的基础,是最早被认识的书法美4](p168。作为一代鸿儒,张裕钊先生素性耿直、严介,不能俯仰随人,自甘淡泊,视富贵如浮云7](p38的精神气骨,决定了其在书法创作中自觉地对骨气的追求。张公早年学帖,后转为学碑,再而碑帖相融,经过几十年来 “未尝一日辍” 的勤习和颖悟,最终成为了“集碑大成者”,而写北碑最易得到骨法用笔的真谛。张公有言:空中如渴骥奔泉,怒猊抉石;纸上如蜻蜓点水,轻燕掠波1](p29。其笔决是:名指得力,指能转笔,落笔轻,注墨辣,发锋远,收锋密,藏锋深,出锋烈1](p33。先生用笔,多重蔡邕中锋笔法,取法篆隶来写北碑,故其骨力内涵,立体感强。其行草书所表现出的简约和凝炼是对艺术浓缩的概括,给人以更清晰的情绪感,《论学手札》中每字、每划均能骨气洞达,恍若先生的铮铮铁骨,然信笔写来,洋洋洒洒,却能骨坚力沉,表现出了强烈的骨气之美。点画间偶有牵线放纵之笔,如白练泻地,潇洒飘逸,英姿飒爽。尤其是将之放在当时清代帖学靡弱之病盛行的社会环境中,这种骨气之美愈加突显难得和高妙。


书道传君意,廉翁醉我心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2 20:03:57
陈启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
等级:站长
文章:1539
积分:19885
注册:2007年5月21日
5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陈启壮

发贴心情
[原创]站长抛砖引玉,上传一篇发表过的论文!

书卷气——深厚的文化修养孕化为书写情致

书卷气乃是不同时代书家的时代感受和充分的精神修养于书中自然流露的气息4](179。书卷气之有无,根本点在书之风神、情韵、格调、气息,不在离开了这些的形姿、风格4](p174。张裕钊先生不仅是大书法家,还是晚清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学者、诗人,并且毕生研究训诂,精于考证,为桐城派泰斗。他不仅有着十分渊博和深邃的学识,而且有着非常严肃认真、刻意求新的治学精神1](p169。虽然张公在仕途没有得到高位,但这些足以保证张公文化修养的深厚,而且,张公处于晚清碑学考据之风盛行的时代,受时代影响,其知识素养、审美心理结构以及时代感受有其特殊性。这时书卷气已不仅仅是文人仕大夫眼中的“二王”标准,古代金石书契成为了张裕钊先生汲取营养、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清人讲究“书卷气”,所书得力于学识修养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张裕钊先生以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修养孕化为书写情致,其书醇厚隽永,古雅有余,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事实如此,不称之为书卷气又称为什么?与众不同的是,张裕钊先生以精研周易,悟得中和美之最高境界并非是美的不激不厉,不偏不倚;而是在于美之两极的双强_即至刚至柔、至动至静……。只有这样,书法艺术作品中美的容量才会更大,艺术表现力才更丰富。所以其在《论学手札》中谈到:“大抵雄奇平淡二者本自相合,而骤为之,常若相反,凡为文最苦此关难过”(附图二2](p174。虽是论文之道,却也折射出了张公审美心理和文化素养的的高境界。以书法审美角度品味,《论学手札》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研习越深,越是让人钦佩不已。这恰是我们后人学习张体书法的难点所在。由此,可以想象,只于张体书法笔法、结字等方面就想悟到张裕钊书法精髓,而不去做学问修养工夫,就像水中捞月一般,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书道传君意,廉翁醉我心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2 20:05:04
陈启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
等级:站长
文章:1539
积分:19885
注册:2007年5月21日
6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陈启壮

发贴心情
[原创]站长抛砖引玉,上传一篇发表过的论文!

金石气——把书风弄的更坚峻,却又如出天然[]

清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写道:“书要有金石气、有书卷气、有天风海涛、高山深林之气”,4](p162并将“金石气”列为第一位。金石气从清人这里提出,似乎带有某种见识的偶然性,实际却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清代书法之所以强调金石气,是基于对帖学日趋柔弱的逆反。嘉庆道光年间,考据之学蜂起,碑刻出土日多,有识之士率多弃帖学碑,书风为之一变。张裕钊先生,生逢斯世,治学之余,潜心八法,致力碑学,多所创获,遂以有成1](p15。很显然,张裕钊先生被康有为推为碑学代表人物。“金石气”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极为坚峻、质朴、苍劲、遒厚等特征,在《论学手札》中体现的极其浓烈。尤其是将张公信札与其他帖学各家的信札相比,这种“金石气”就更加突出,而且表现的如此自然和生动,毫无做作之意,而并非一般人认为的一味刚狠、雄强。可以说“金石气”构成了张体书法气息中的典型特征之一。它不仅带给欣赏者以视觉上强烈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带给观者以视觉上的愉悦美感,并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徜徉信札墨海之中,使人既感到心平气和,悠然自得的心态,,又被其书法金石气息所震撼,所同化,仿佛进入了与古贤面对面交流的理想之境。


书道传君意,廉翁醉我心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2 20:06:39
陈启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站长
等级:站长
文章:1539
积分:19885
注册:2007年5月21日
7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陈启壮

发贴心情
[原创]站长抛砖引玉,上传一篇发表过的论文!


    
跌荡之气——书者襟怀气质、精神境界的外化

张裕钊先生书法晚年达到高峰后,现实生活的坎坷经历,以及文化修养的深层积累,尤其是其晚岁喜读易、中庸、孟子及庄屈等文6](后跋),他继承了桐城的先辈“因声求气”而达到归于自然之妙的为文之法,追求以自然为宗达到“知乎圣人之道,而达乎天地万物之源”5](p193的理想之境,信手写来而能切合律度,这些使得张公的治学思想和审美思想境界颇高,其诗文境界时复有“恢奇跌宕,纵心遐迈……”。这种气概襟怀,皆由于先生平昔素养之深,内蕴默化潜移所致7](p41,也无形之中影响了先生的书法理念。体现在《论学手札》中,笔势峻爽,动感十足,节奏鲜明,讲求韵律,杂流丽于严谨,寓刚健于婀娜,颇多开张跌荡之气。而动感及节奏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比效果,即有静才能显动,并非是一味的快写。只有通过真正的研习和领悟,才能体会到书法至静至动、至刚至柔之美,阴阳反正参悟之理。正所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这里充满了辩证意味,让人联想到“高山深林,天风海涛”。值得注意的是:开张跌荡之气的产生在书法中不仅是平面的分间布白和笔的快慢运动,更是空间的,立体的。一幅书法作品要酿成空间,字首先应该是立体的。那么,立体感从何而来呢?布白上“计白当黑”和笔法中的骨法用笔-即中锋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张公所擅长的本领。张公在信札中讲究行与气的段落感,于起笔、收笔、转折处“顿之则山安”,行笔则“导之而泉注”,大开大合,点画间充满着视觉张力,给人以真气弥漫之感,这也极其有助于形成章法总体节奏和韵律。古人讲:“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张公信札中小字不仅宽绰有余,而且气息高古,跌荡生姿,彰显大家风范,实属难能可贵(见附图三)。沙孟海先生曾评价张裕钊先生书法没有开张跌荡的本领8](p60,笔者想沙老一定没有看过此《论学手札》,倘若沙老生前看过此札,肯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尽管许多人对张公楷书颇多非议,但对张公行草书,尤其是《论学手札》,却是公认的好,这确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总之,张裕钊先生《论学手札》作品中的骨气、书卷气、金石气和开张跌荡之气,分别以多方位展现了张公书法气息的高远和古雅,他们既相对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相互溶合、相互影响。缺少任何一种气息都不足以构成张体书法流派的内在个性特征。张裕钊先生一生治学从艺,入古很深,而其善与取舍,故能自立门户,熔铸百家之长于一炉,无论取法真草隶篆或是某家某帖,均统摄于其独具的书法气息之下而裁成一象,形成了尊古出新、外方内圆、碑骨帖姿的独特书法风貌。既得极尽变化之能势,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即所有的变化、汲古均被其独特的书法气息统摄。或许,这就是大师与普通人的差别?此种行书独先生所有!

笔者于200310月,千里之遥赴鄂州参加“张裕钊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有幸拜谒了张裕钊陵园,立于先生墓前,感于先生书法、诗、文之独绝,悟得七言绝句一首“一笔从天落地栽,何人堪比荡尘埃,樱花烂漫为君舞,不仗清风香自来”以咏先生!

2004.8.6于唐山学古堂书屋

[参考文献]

1.  杨祖武、田人、李守诚合编《张裕钊书法艺术》.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  丁有国、张雪华、胡念征编《张裕钊“论学手札”助读》.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4

3.  喻建十著《书法章法导引》.西安出版社

4.  陈方既、杨祖武著《书法美辨析》.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5.  叶贤恩著《张裕钊传》.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

6.  查燕绪编《濂亭文集》.清,埽叶山房石印 宣统三年

7.  闻钧天著《张裕钊年谱及其书文探讨》.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8

8.  周振著《沙孟海论书语录图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2 20:08:07编辑过]

书道传君意,廉翁醉我心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2 20:07:31
瞿昙
帅哥哟,在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
文章:
积分:
注册:
8
 

发贴心情
支持!!!大家有其他的观点和意见~~~也欢迎提出来啊~~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2 20:22:02
贺建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369
积分:4133
注册:2007年11月13日
9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贺建华 访问贺建华的主页

发贴心情
精辟!有理有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4 8:15:22
武志泉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886
积分:10485
注册:2007年6月26日
10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武志泉

发贴心情
学习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天下练南宫碑的都是一家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2/14 8:31:53

 11   10   1/2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