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首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是这么一回事:在对联中,几乎所有能想象的和超出想象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甚至都带着合理性,宣告着自由,你若敢断定那是不合理的话,那一定是你想扼杀别人的自由。
阐明了这点之后,我才敢说到常规来。
在常规理论上,为了追求声律的和谐和错落有致,联句中尽可能要避免三字以上的连平或连仄。在句尾上,三连平是一个大忌,这是源自于近体诗即律诗,至于三连仄,律诗中也存在着,没有被认为是大忌。以上说的是由诗律套用到联律的说法。
诗律并不能代表联律——虽然它们有某些共通性——但联不一定是五、七字或由若干个五七字句组合的。所以联律的根本可以说是节奏点的平仄交替。
简单的举个例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字平用仄)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字仄用平)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门”字仄用平)
这是杜甫的绝句,也可以划分成两副对联,这样的联或用这种句式的联,是合乎诗律的联。
再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这是南京瞻园名联。联中有七字句两组,分别是:
浪淘尽千古英雄
莺唤起一庭佳丽
何处是唐宫汉阙
此地有舜日尧天
这里的平仄安排就完全不依律诗的句式,其原因是因为它的节奏与律诗不相同,上述的律绝每句的节奏都是:二二三,而联中的节奏却是:三二二。再细心一点的,会发现每句的第三字(节奏点)都是仄声的,这是因为联中有领字这个概念,领字的作用是引领下文,其平仄是可以不算的,这个不算,也就是起到模糊辅助物突出主体的效果。
领字有一字的、二字的,三字的,刚才的联句领字就为三字,在主贴中也有其他例子:
17、
是英雄莫记小节,恩仇一笑泯;
真君子不提旧恶,杯盏两言欢。 (一领字:是、真)
21、
半世堪虞方始尽 平静时 轻倚翠柏苍松 享受温泉甘荔;
百年闲逸乐无边 安居处 细品晚霞旭日 沐浴佛气祥光。(二领字:轻倚、细品;享受、沐浴)
19、
哪管它
休说那 (三领字)
所以,你所说的“一定不能有”是一个绝对概念,我若肯定回答了,就必然会引来别人的责难。但只要记住了,句中的节奏点应该进行平仄的交替运用,分辨出领字和掌握领字的运用,便可以跳出五七言律诗句式给对联联律带来的局限性了。
阐明了这点之后,我才敢说到常规来。
在常规理论上,为了追求声律的和谐和错落有致,联句中尽可能要避免三字以上的连平或连仄。在句尾上,三连平是一个大忌,这是源自于近体诗即律诗,至于三连仄,律诗中也存在着,没有被认为是大忌。以上说的是由诗律套用到联律的说法。
诗律并不能代表联律——虽然它们有某些共通性——但联不一定是五、七字或由若干个五七字句组合的。所以联律的根本可以说是节奏点的平仄交替。
简单的举个例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字平用仄)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字仄用平)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门”字仄用平)
这是杜甫的绝句,也可以划分成两副对联,这样的联或用这种句式的联,是合乎诗律的联。
再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这是南京瞻园名联。联中有七字句两组,分别是:
浪淘尽千古英雄
莺唤起一庭佳丽
何处是唐宫汉阙
此地有舜日尧天
这里的平仄安排就完全不依律诗的句式,其原因是因为它的节奏与律诗不相同,上述的律绝每句的节奏都是:二二三,而联中的节奏却是:三二二。再细心一点的,会发现每句的第三字(节奏点)都是仄声的,这是因为联中有领字这个概念,领字的作用是引领下文,其平仄是可以不算的,这个不算,也就是起到模糊辅助物突出主体的效果。
领字有一字的、二字的,三字的,刚才的联句领字就为三字,在主贴中也有其他例子:
17、
是英雄莫记小节,恩仇一笑泯;
真君子不提旧恶,杯盏两言欢。 (一领字:是、真)
21、
半世堪虞方始尽 平静时 轻倚翠柏苍松 享受温泉甘荔;
百年闲逸乐无边 安居处 细品晚霞旭日 沐浴佛气祥光。(二领字:轻倚、细品;享受、沐浴)
19、
哪管它
休说那 (三领字)
所以,你所说的“一定不能有”是一个绝对概念,我若肯定回答了,就必然会引来别人的责难。但只要记住了,句中的节奏点应该进行平仄的交替运用,分辨出领字和掌握领字的运用,便可以跳出五七言律诗句式给对联联律带来的局限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