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引用辨物·弥章在2010-3-25 11:49:11的发言:
源于篆隶之说不妥,应该是笔法中借鉴了篆隶的一些东西。
另外,张氏结构,也有一些字有篆隶的意味,不过仅为求字形变化为之,占比不大。
张氏习书,随写随扔,篆隶可能早年写写练笔而已,不代表自己的水平,也不会署名流传,很难留下来的。
仅供讨论。呵呵。
以上诸位仅是推测而已。与张裕钊年代接近之诸家,皆称其书为碑体,篆隶笔法,结体唐韵。凡唐以后前辈书家,没有不习唐楷篆隶书者。清以后碑学大兴,前有包世臣、邓石如等理论奠基,后有张裕钊、赵之谦等实践,形成张赵两大碑体大家,各有面目,再加康南海大力鼓吹,继而成两大书体。赵之谦篆隶碑俱佳,唐楷颜体也不错,篆书则以刻印笔法为之。张裕钊传世大作唯“南宫碑”体,然而文章学问堪比前贤。书法探源则难矣,这需要交给学着去研究。
吾此议论不合时宜,万望海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25 21:16: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