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敛外拙独树一帜
------读张裕钊楷书联
功名待绘凌烟阁
霄汉常悬捧日心
此联墨迹照片常见于书法方面的书籍、杂志上,是张裕钊的代表作。
张裕钊是清嘉庆道光以后碑学大兴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源出包氏”,“用笔法张猛龙及齐碑,而结体宽驰。”“习北碑而出新意”。同代及后代书家都有极高的评价。
此联体势健如立,古拙朴茂。对照北碑《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张玄墓志》、《郑文公碑》等。及碑学大兴时期的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等著名诸大家,张裕钊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上溯北碑有取有舍,横折钩、横折、斜钩等主笔多源出于《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等使用侧锋,折笔的笔法。体势取《张猛龙碑》,撇,捺舒长。张裕钊在固守北碑的基础上,大胆的求变。一改北碑笔笔方头方尾、棱角锋芒毕现的最大的外貌特征。方圆兼有,横画圆起圆收,撇画侧锋起笔、收笔不出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张裕钊在“内圆外方”的笔法中,外方不出尖角是他区别与别人的最大特点。这样从整体上看传承了北碑的险劲挺拔,神情外露的风格,又有分寸的控制,增强了朴拙的味道。联中“霄”、“ 悬”连笔写的三点。“凌”连笔写的两点。“常”字口的末笔连巾的竖笔;“阁”字中的各分别使用了行草的笔划。不但没有影响楷书的端庄,还增强了气的流动感,克服了楷书的呆板。
张裕钊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刻意使密处更密,密不通风;疏处更疏,疏可走马。如:“霄”字的上下两部分;“汉”字的左右。“悬”字的四分之一的右下与其余的对比。“名”字的大“口”中间留白。“待”字土与寸两个横画压到一起,点往上挤,留出大块的空白。他的字都是紧守中宫,内紧外松的结构。为了求变,他使用了这些方法,分割出一些空白与密集的笔画形成对比,与舒长的撇,捺笔画形成对比。
联中每个字都端庄朴茂,这正是榜书的特点。通篇看又收放有别:“霄”、“功”、“汉”、“烟”、“阁”邓收势。“名”、“凌”、“常”取放势,然收而不呆,放而不野。因此,有开有合,收放有度,行气通畅。
上 溯 六 朝 承 正 宗
三 折 一 笔 励 中 兴
裕 钊 内 敛 得 新 意
方 笔 外 拙 飞 猛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