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线到面择视角
(一) 笔划边缘
在用羊毛板刷写标语字时,不自觉地目光观注笔画的一个“边”。为了掌握笔画写的直不直。笔画与纸两种颜色相交处是一条“线”。就是笔画的边缘。这个视觉感受条件是:目光观注的是局部,不是整张标语纸。笔画和纸相交这一条线。笔画这个面与纸底这个面,两面相交产生了“线”。(图一)
我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常常从整幅作品的观注中,移向单个字,又集中到某一个笔画的边缘线。很像电视的特写,大特写的运用。(图二)毛笔写出的笔画有两面光,有一面光,一面不光……光与不光是笔画边缘线的性质。毛笔笔画的性质或叫性格也因其边缘线的性格而产生。如(图三)a是光的边缘线圈出的笔画;b是不光的边缘线圈出的笔画,c是一面光一面不光圈成的笔画。光的边缘线及圈成的笔画挺劲,有流动的力度感。不光的笔画有外张的力,有体积感。
(二)黑\白块面对比
由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单个字,与底也圈出边缘线,视觉感受到底与字两个块面的对比。(如图四)一类字紧守中宫,一两笔主笔伸展,目光观注到的底与字的对比可以简化为黑白两个块面(图a),另一类是笔画外紧内松,中宫有空白,四周笔画组合成的黑色块与中宫被切割的底的白色块对比。(图b)这两类我叫内紧外松和外紧内松。这些字的边缘线也有光与不光的区别,产生了不同性格的字。
一个字视为一个黑块面,大\小,方\圆,字距有大小,行距有宽窄。特别是字与字有连笔,行距的自然地和有意地争誏处理。一幅书法作品是黑的连续块面分割着白色底面。产生斑澜多彩的各种章法。
联想到建筑工人砌墙,用砖砌墙不允许“重缝”。而“咬合”才坚固。砌片石墙也是这个道理。
习字多年不得要领,偶观以石砌墙者,取天成之形,略加敲打,大小参差,方圆相间,斜插扁卧,搭拉压错,先后争浪,左右鞠拱,墙成缝如龟甲冰裂,夺自然之妙也。顺其理视点画为石结字,令字为石砌墙,顿悟书法三昧。
汉字是方块字,可简化为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块面,点画也可简化为方、圆、长方、三角等不同的块面。然而书法必竞不是砌墙、摆积木。简化为块面是为了分析咬合的关系,黑与白的对比。(图五)
(三)白纸与黑字
欣赏白纸黑字的书法作品不累,而黑底白字的字帖感觉到视疲劳。面积大的黑底上的白字刺眼,字的粗笔画间的白色底也似闪动刺眼。同样面积的物体,白色显大,黑色显小。足球场上穿白色运动装的运动员显粗壮,穿黑色运动装的运动员显得瘦小。
由笔画组成的黑的块面的面积小,白色底的面积大产生了我们欣赏经验中的底与字、底与笔画的关系。少数情况产生黑白互换的如;篆刻中粗笔画、汉印风格的。单个字方头粗笔的。
书法不是绘画,只讲黑白对比。强烈到什么程度,凭经验,视觉感受是尺度,看着舒服最好。
(四)墨能入纸似未干
欣赏书法作品时,从墨色上看有的似未干,从边缘处能看出水分往纸里渗化时,笔力透到纸背的味道。笔墨的干、湿、浓、谈在笔画的边缘处最易分析出墨色。
从笔画边缘线----笔画----单个字----整幅字。从局部到整幅,再从整幅到笔画的边缘。我从这个视角分析的大多是用笔的问题。用笔之法中多集中在笔力的感受。
在用侧锋笔法产生的刀味,中锋用笔产生圆浑而劲挺,中锋铺毫写出的笔画两边不光,有体积感……在欣赏碑帖、看书法展上的作品,似有所悟,欣赏中思路渐渐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