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的品格,决定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我国的书画艺术历来都十分重视一个人的修养,修养高则立意愈高。古语云:“书外观物,法外取意,观大千世界,取万物神韵,得屈伸飞动之理。”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故艺术家都重视字外功的修养。
回顾漫长的中国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能传诸千秋,光耀史册的大书法家,往往都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远如王羲之、苏轼、米芾,近代如沈尹默、林散之、王蘧常等,他们都善于从字外功中吸收养分,然后又在书法中表现出来。字内功与字外功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到最后浑如一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如其人”,不过我总觉得还是说“书如其学”比较恰当。
我自己就曾困惑过,练字练了十多年,却发现水平并没有多少提高,反而觉得不如从前了,后来索性放下笔,在古典文学中钻研了几年,再看自己的字,反而有了一点味道。所以,我以为,搞艺术的人,当其具有一定基础之后,特别是在提高阶段,要取得艺术上的较高造诣,字外功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一直记得沙孟海先生的话:“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作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据……当前书法界主张不一,无所折中,但如启功先生有学问基础,一致推崇,颠扑不破。回顾20年代、30年代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人,技法上未始不好,后来声名寂然,便是缺少学问基础之故,这点我们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