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从来都是综合性的,书法也不例外。所以,欣赏书法不能仅仅着眼于技巧,更应着眼于素养,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研究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精神,包括继承和创造两个方面。书法是从传统文化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所以继承优良传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书法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历史、文学、哲学乃至自然科学之间相互蕴涵的关系。要把握艺术脉搏,提高艺术素质,发挥学理才情,就要多读书多临帖。读书可以增强蕴涵力和观察力,临帖临碑可以增强书卷气和金石气,从而在泼墨挥毫时能够应对自如。常见的错字问题,大多数出于作者对书写内容的不理解和对书字义的不明晰。写《陋室铭》,“孔子云,何陋之有。”在这里“云”就是“说”,本身繁体,但有人误认简化类推还原,写成“孔子何陋之有”。闹得文不对题。其实,只要弄懂文理句意,就完全可以避免。提高素养的方法,一要读书二要读帖。在接触和接受传统文化方面,老年人比年轻人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大都在幼年背过或读过不少书,有老本可啃。即便多年不用,遗忘了重新回忆,也能驾轻就熟,理解反而加深。书法有一整套从古至今逐渐形成的规程和法度。讲继承,第一步要以古为师,虚怀若谷地学习前人遗产,包括临摹前人碑帖,但继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在学古仿古有所体悟之后,就要像百岁书画家晏济无老先生所说的,要与古为敌,要有战胜和超越古人的勇气,写出自己的个性来,从而渐入佳境,这是第二步。老年朋友学习书法是为了健身陶情,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他们甘于淡泊,毫无哗众取宠之心,任凭当今书坛如何权力泛滥、名利驱使而安之若素,不为所动。不求闻达,甘于寂寞,说明老年人艺术修养的成熟;活到老,学到老,说明老年人品格的坚忍。有了这两条,无论字内功夫、字外功夫,都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