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研究书道理论,领悟书道精华
学古堂论坛书道研究与评论区书论精选 → 论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一)

您是本帖的第 465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论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一)
刘德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总版主
文章:503
积分:5492
注册:2008年3月29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刘德生

发贴心情
论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一)
论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一)

一,书法的定义和再理解:

对于书法的理解,古往今来,有各种各样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也有说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林语堂说,“书法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的基础。”;宗白华说,“书法代替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唐朝张怀瓘提出了“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他的话引证了“书为心画”的观点。可见,书法是以文字(汉字)书写为基础,通过线条为表现手段,借助笔墨表达来追求自然物象之美,体现人格审美象征性,以达到对自然真理的感悟和追求,实现人文价值情怀,并且实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首先,这里谈到凡是书法创作必于文字书写为基础,受当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有些地区,如日本等地兴起了所谓现代书法,脱离了文字书法搞所谓的书法创作。在我看来,那更象是在作画吧,不能算书法。因为文字(汉字)是书法的根脉,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失却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那一滩滩的墨迹和扭动的线条又有何价值呢?就像一棵大树,如果脱离了土壤,是不会再有生命力可言了,充其量只能是朽木想作雕刻罢了。正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涵养和思想的浇灌,才使中国的文字书写上升为一种高深的艺术形式,如果连文字也可以去掉,又何谈书法呢?可以建议那些搞“非文字书法”创作的先锋人士去参加画家的队伍,而最好不要自称自已为书法家。

其二,近现代受西方西学思潮的兴起和影响,尤其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全盘西化。某些“有识之士”以西方文艺理论为基础来审视和评判书法艺术,结果造成的处境的尴尬就好比我们的中医的治疗和评判标准要完全依赖于现代西方医学的标准去衡量、去解释,用药的根据变为了要参照CT扫描、生化检验的理化指标来下药,结果呢?中医的精髓没有了,变得即不像西医也不是中医了。书法艺术,要以自身价值的确立为目标,而确立的标准就是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体系。要树立这样一杆标尺,取得和西方文明和思想的平等对话权,中国的优秀哲学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更应该是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应该对全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就书法而言,它的形态美、意识美、它的十足的韵味完全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来进行诠释和理解,而非一定要有采用艺术解构、空间论等西方的艺术标准去强言附会。要找到书法自已的本体,不要迷失在他人的标准里。

其三,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

古人说,书画同源,书画相通,书法具备绘画的布局和章法;书法也具有音乐所具有的内在节奏和旋律,具有时间的流动性,不可逆性和线条的单维特征;书法也表现出建筑学所要求的平衡和稳定的美感,以及内部空间结构要求;也有人说,书法具有舞蹈的韵律和意境。我国近代书法家沈尹默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为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国画这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韵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心怡。”所以,只是简单地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或者说书法是汉字的视觉艺术,不足于把握书法的内在特征。它不光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思考的艺术。书法艺术把握和吸收了各门艺术种类的本体特征和本质精神,高度抽象和概括了各种艺术的形态特征,它以简驭繁,以静寓动,暗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哲学思想,是极高深的艺术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核心的人文价值观,是哲学化了的艺术,是抽象化了的中国艺术。所以,书法的灵魂是中国哲学思想,书法不仅展示了中国哲学的本质和内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思想。是形象化了的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外在形象和表达形式,是具体化了的中国哲学思想。

可见,书法是体现哲学思想的艺术,也可以说是艺术化了的中国哲学。它是中国汉字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书法也深该地影响了中国的艺术精神。


当书被借时,总要喋喋不休地千叮咛万嘱咐,深怕自己心爱的“孩子”在外会遭千般苦万般难。当一本书被弄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归还时,就像自己的孩子寄宿在他人家被他家的孩子欺负,嘴上虽然说不要紧,心里却心疼得要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3 15:08:22
刘德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总版主
文章:503
积分:5492
注册:2008年3月29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刘德生

发贴心情
论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二)

二,论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人类智慧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过程中,在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理解、感悟和不断追求自然、人生真谛的伟大思想结晶。而中国书法艺术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思想儒道释思想的影响,更是体现了有别于其它艺术形态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哲理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辨证思想在书法创作中随处可以体会到,充满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辨证思想。在那一阴一阳,动静虚实,天人合一的黑白世界里,充满了气韵神的美感和折射着中国思想的智慧光芒。

那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是如何追求并加于体现得呢?

1   书法与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是指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基本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存在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关系特点。“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书法而言,实为阳,虚为阴;重为阳,轻为阴;劲为阳,媚为阴。正是以阴阳理论为指导思想才造就了书法千变万化的书法审美形式。

汉代蔡邑《九势》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峰,肇乎本性。”上述观点清楚地表明了书法的主观创作上不管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其指导思想就直接与阴阳学说紧密联系,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互为其根,互为转化,正是书法艺术和而不同,才得于体现了书风千姿百态的形式之美。

书法艺术之所以于简单之中意涵高深玄妙,就是因为在简单的黑白线条中,包含了太多的阴阳对立统一,书法之美,讲究内揠与外拓,重笔与轻笔,藏峰与露峰,中峰与侧峰,流畅与晦涩,浓墨与枯笔,柔媚与苍劲……无一不是体现和应证阴阳平衡的关系,阴阳相生相克,以达到和谐统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实际上这正是宇宙中万物阴阳调和的抽象艺术再现。书法艺术,它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它仅使用净化凝结的线条,不作物象的具体幕拟和真实写照,而是抽象把握宇宙万物最为根本的结构和规律,使书法具有了丰富表达力和深刻内涵性。通过书法,体现出静动、虚实,简繁的阴阳交合之道,折射出对自然万物规律,人生感悟的真理追求与探索。

2,          书法与中和中庸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它是在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思想。而儒家思想的的核心内容是“中和”、“中庸”的思想,它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上述观点明确指出了“中和中庸”是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之一。而中国书法精简为黑色线条和素白纸面,黑白二色穷极线条流变和章法演化,创造出“和谐”,“完美”的艺术形象,正是中和中庸思想在汉字书写过程中的无意识体现,它形成了书法审美的思想基础。书法艺术要求字体结构端正、均衡、端庄秀丽、不激不历,正是“中和为美,居中守正,形端表正”思想的体现;书法的结合,笔画之间要相互呼应,要左顾右盼,穿插避让,协调一致,正是体现了“以和为贵,中庸和谐”的境界;书法艺术是体现书家精神和情感渲泻,每个书家都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审美取向,同一个汉字,不同的人写它,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姿态,无一雷同,就算同一个人写同一个字,也会应时间、环境和心情的不同,写出的字“相去甚远”,而这就应证了“君子和而不同,致中和,和而不流”的思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书法是不以技法为手段的无法之法,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是书写所达的了一种自然的状态,不姿意张扬,不故作媚态。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中和境界。

3,          书法与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子思、孟子率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汉儒董仲舒也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而老子则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已如此,以自已为法,别无遵循,不受制于任何他物。“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与“自然”为一,听任万物之自然,人要顺应自然之道,就应该“无为”,而“无为”就可以做到“无不为”。庄子在老子道德伦基础上,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精神境界,庄子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就是他所明确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这自然合为一体。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多的具有审美意义。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审美意蕴更多来源于庄子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中国人以尊重自然,释放自我,抒发自我生命意识为追求目标,冲破“独尊儒术”的思想束缚,摆脱仁教礼仪的约束,开始形成崇尚自然,不拘礼法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开创了书法审美的新境界。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最大的应该算魏晋时期,魏晋书法笔墨生情,崇尚自然妙趣,秀丽不失端庄,飘逸俊雅,开创了书法的新时代,被后人尊称为“魏晋风流”,以至于对后世的书法影响了几千年,其创造的“二王”风格,一直被后人推崇备至,争相临摹学习。而其达到的艺术高度,至今无以超越。

就拿王羲之的《兰亭序》来说,这幅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通篇324字,文思悠远,辞采清高。通观整幅书作,一股涌动的生命激情携着自然之气从纸墨行间倾泄而出。把书写者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超然绝尘的万物归一的精神表露无疑,情感融于笔端,笔法轻重自如,富于变化,结体疏密有序,错落有致,无有雷同,章法精妙,自然天成。而其子王献之的书风比起王羲之来更为狂放不羁,其行草开张超逸,神情飞驰,有“散怀山水,悠然忘羁”的自然情怀。如果说《兰亭序》的书写状态已经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至高精神境界,那颜真卿书写的《祭侄稿》则是达到了情感和纸墨完全融为一体的物我二忘的情感境界。颜真卿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浩气随纸墨喷薄而发,起首的凝重和篇末的难于自控无一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书者的精神与所写的书法作品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而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在逆境中写下的《黄州寒食诗贴》,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恣肆跌宕,直抒性情,自然天趣,最终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术”的书写意境,所以后人评价《寒食帖》是“婉若天成,尤如神助” 。

纵观上述书作经典作品,无一不是达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精神与作品的统一,性情的自然流露,文人情怀的再现。而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一定要先做到性情豁达,热爱自然,热爱自我,胸存正气,文思悠远,感知世间万物,以达到“物我两忘,万物归一”的创作境界。有了这样“天人合一”的审美标准的追求,我们的胸襟和气度才可以达到作品、人和自然三者的有机结合,造就“法自然师造化”的高深艺术境界!

4,          书法与气韵神追求

在书画鉴定中,有“望气”一说,就是凭借书画作品中流露出的一种气韵神的感觉来评定作品真伪。这种鉴定的水平,几乎已经超越了最高超技艺所能达到的高度,已经不属于一般技术的范畴,所以,在外行人看来,这是最不靠谱的鉴定方法,事实上,这却是最高境界的水平鉴定。但凡做假者技术水平再高,也难于模仿其一二。那何为“气”呢?此处“气”的概念当然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气体的意思,它是中国艺术理论中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类似相近的表达还有气韵、神等,表示的含义都差不多。具体是什么含义,很难用语言作出准确的表达。历代文人学士都对“气”、“韵”、“神”发表过很多的看法和见解,有些人做了形象的比喻,又有些人简述了主观感受来阐明“气韵”的高妙存在。可每每看过以后,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就是越听越糊涂了。清初王士慎,他是这样理解“气韵”的,“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而季羡林老先生则说,“神韵真如神龙,令人见首不见尾,或者首尾皆不能见”。以致于发出了“难道我们真没有法子弄明白了吗”的感概。

书法艺术所体现的气韵神,不在于笔墨书写中的法度,而在乎于书写之外的神韵、意境。书法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神高韵远,其所谓气韵神的审美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要想达到气韵神的非凡境界,除了充实的思想,崇高的精神,激扬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再有高超的技艺,天人合一的状态,更需要一点点的“妙悟”,否则不可为也。

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指出,书法评论的标准,不在于用笔,用墨,布局等技术问题,而在于气韵的雅俗,如果气韵雅,虽然技术方面还有些问题,那是可以救药的,如果气韵俗,即使在技术方面没有问题,也不是好书法,而且这些弊病是不可救药的。明代董其昌曾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有论述,“若气韵不周,空陈形式,笔力未遒空赋采,谓非妙也。”刘熙载《书论》中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明确把高深的气韵作为书法第一要素。北宋黄庭坚则认为“凡书画当观韵”。可见,气韵在书法作品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没有体现出“气韵”的神采,那只是技法的产物,如果具备了神韵,气韵的书法作品,它就可以超越视觉,触觉等人的肉体感知能力,使人的审美感知水平超载了自身,超越了自然,达到一种意犹未尽,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境界,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接近于神的领域了。通过对气韵神的审美追求,也旁证了中国人的丰富情感和精神活动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涵意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最高境界。

而另外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从文化源流角度来看,中国的气韵神艺术审美机制,发现在邻邦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理论,那就是印度的文艺理论韵论,此理论提示暗示义是诗的灵魂。而寻遍西方欧洲的学说和理论,则没有找到主张一种无法言语表达的那种东西的追求,也没有暗示义的类似说法存在。通过纵向比较,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文明和东方思想具有的深度和创造力。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将是未来对话西方文化体系的有力武器。


当书被借时,总要喋喋不休地千叮咛万嘱咐,深怕自己心爱的“孩子”在外会遭千般苦万般难。当一本书被弄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归还时,就像自己的孩子寄宿在他人家被他家的孩子欺负,嘴上虽然说不要紧,心里却心疼得要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3 15:10:52
刘德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总版主
文章:503
积分:5492
注册:2008年3月29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刘德生

发贴心情
论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三)

三,小结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仅仅凭借书写技艺的训练,获得高超的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深海中国传统思想之道,站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审视中国书法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哲理精神。把书法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审美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如此,才可以使书法的现代发展注入丰厚的文化理论基础,并在以西方文化理论为主导的当今确立自身价值。反思一些受现代西方艺术运动鼓舞的书法家们,在以“现代艺术”为名的现代书法实验过程中,使书法艺术背离传统思想,愈行愈远,最终找不到自已的出路;而另外的一个现状是,传统书法在与当代文化艺术的对话中,处于一种失语的尴尬处境之中。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局面?就是因为我们抛弃了培育书法发展的中国哲学思想这块土壤。为了赶上现代西方艺术这个时髦,希望给“书法”渡上现代艺术理论的“金”。在我看来,这正是舍本逐末、卸磨杀驴的无知举动,是对自己民族优秀思想的不自信,甚至还有一许民族自卑感,以西方审美标准为价值唯一取向,苦苦寻求各种途径,一心期望能登上西方艺术的这条大船,而正是这种摒弃自我,迎合也人的做法,尤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使中国书法失去了文化的根脉,当它割裂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血脉关系之后,就算书法的书写技艺再高超,表现手段再丰富,在现代艺术世界里,也只能是强弩之末,或者昙花一现罢了。只有把书法置身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深厚文化的背景下,承认书法做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表现载体,以“阴阳平衡”来扩展书法的审美形式,确立“中和中庸”作为书法审美的思想基础,遵行“天人合一”的书法审美标准,并以“气韵神”为书法审美的追求目标,达到书法审美的理想状态,如此才可以“依仁游艺”,书法艺术才可以找回自已的自信,更不仅仅是自信,更要自强自立!


当书被借时,总要喋喋不休地千叮咛万嘱咐,深怕自己心爱的“孩子”在外会遭千般苦万般难。当一本书被弄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归还时,就像自己的孩子寄宿在他人家被他家的孩子欺负,嘴上虽然说不要紧,心里却心疼得要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23 15:13:44

 3   3   1/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