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书法不是单一的学问,仅靠临碑临帖是远远不够的,临习是必要的是表面现象。更多的时间应在字外多读些相关的理论和必要的文学作品,以期提高作品的层次。
学古堂论坛综 艺 区字外功夫 → [转帖]书法与文学修养

您是本帖的第 2960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转帖]书法与文学修养
刘德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总版主
文章:503
积分:5492
注册:2008年3月29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刘德生

发贴心情
[转帖]书法与文学修养

书法与文学修养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古代书法家的知识结构,可以发现文学修养在知识结构中所占据的比例是极为重要的,像虞世南、陆柬之、李邕、蔡襄、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祝允明、唐寅、徐渭、郑板桥等许多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人们常评价某些作品洋溢着“书卷气”,这正是由于作者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它使作品除了具有功力之外,还有令人品之不尽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黄庭坚在评苏轼书法时认为:东坡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可以说:没有较为深厚的文学修养,字里行间要透露出“书卷气”是毫无可能的,这也是功力难以替代的。

  如何看待文学修养与书法创作的关系呢?首先,文学与书法表现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因为书法的文字内容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即便一幅作品仅仅一二字,也渗透着作者的选择和认识。文学修养高的作者,会进行全盘的考虑,选择与自己笔调相同、风格相近的诗文来进行创作。譬如以《祭侄稿》的笔调和墨法来书写《兰亭序》的内容,无论如何都是不协调和统一的。反过来,《祭侄稿》的文风倘若以《兰亭序》那种细腻清新、笔笔不爽的方法来描写,也是难以尽其情绪之万一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就难以处理。经常出现相悖想逆的现象。有的作品虽有一定功力,却错别字屡见或张冠李戴而不自知,有的作者对文学内容无所认识、理解,拈来便写,如同抄书,以至于整件作品干巴生硬,没有激情和文采。

  其次,书法作者不仅要学习法帖,还需要学习古典书法理论、书法美学、书法史以及与书法有关的其他边缘学科,这就要创作者不仅要有起码的文字水平,同时还应该能够理解、融会乃至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譬如学习苏轼书法,如果局限于某一本帖,他将是难以成功的。必须从苏轼的整个文艺系统去探求,读通苏轼的诗文、理论,研究他的美学观,才可能比较全面的认识苏轼。但如果没有文学功底,这又谈何容易!由于古典书论、美学论著大都是以直觉思维的方式进行的,很少留下循序思维的轨迹,有些妙语精言、玄言警句的含义,只有具备充实的文学修养的人才可能深味和感悟。

  第三,文学修养的深厚将促进书法鉴赏能力的提高。书法创作过程离不开鉴赏的襄助,人们总是通过鉴赏来认识优劣的。只有读懂了前人的书法作品,才能逐渐扬弃自己创作中的不足。鉴赏能力强者,不会为表皮的现象所迷惑,而会通过表皮看本质。鉴赏作品不能单一、孤立地进行,如果书法史是一张大网,那么每一件优秀作品都如其中的网眼,它们是相互交织的、拉扯着的,要解开其中的关系,都需要文学修养。具有高层次文学修养的书法家博识多通,举一反三,更能产生切中腠理的见解,从而提高对书法语言的领会程度。


当书被借时,总要喋喋不休地千叮咛万嘱咐,深怕自己心爱的“孩子”在外会遭千般苦万般难。当一本书被弄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归还时,就像自己的孩子寄宿在他人家被他家的孩子欺负,嘴上虽然说不要紧,心里却心疼得要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3/4 9:37:07

 1   1   1/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