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楼

清代书法,是以碑为基础百花齐放的格局,时代造就了张体的独特风格,难道陈教授还想让清代书法,像唐代一样,一看颜柳欧,就知是一路的,骨子里是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流。
金石气与书卷气不太好融合在一起。如厮守张体,那么行草书永远也不会像二王一样纵横纸张之上。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其实张体一定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只是我们这些衷情于张体的爱好者没有人站出来去发现它,或者说是没有勇气去发现它。自清主碑以来,行书便一改清以前的面貌,二王遗风难觅。其实不难发现,唐楷与二王楷书一脉相承,至明代基本延续此风格,故二王踪迹可觅。清以后主碑书家,行书基本都延续其楷书风格例如赵之谦、张裕钊、何绍基、郑燮等,尤其张体行书,大多还是中锋行笔,藏锋较多,基本没有漏峰起笔的,一定也限制了行笔的速度,但如果做较大改动,便会失去张体大部分风貌。其实众多张体书家中,也有很多大胆创新的,但终归于丑陋。故这个陈教授所说张体生硬,我感觉更多的应该说的是张裕钊的行草书。再次声明本人绝对是张体的忠实临习者,就字论字,没有对任何人的不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