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收藏本页
联系我们
论坛帮助
dvbbs

>> 鄂州张裕钊研究会会员专区
学古堂论坛鄂州张裕钊研究会鄂州张裕钊研究会 → 白雉山:张裕钊诗试论(2)

您是本帖的第 4559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白雉山:张裕钊诗试论(2)
胡念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20
积分:265
注册:2008年7月1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胡念征

发贴心情
白雉山:张裕钊诗试论(2)

张裕钊所处的时代,正是鸦片战争前后,列强入侵,割地赔款,内忧外患,战事频仍,民不聊生。中国的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已是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了。闭关自守的封建格局已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矿业、瓷业、纺织业等方面逐渐凸现,但资产阶级势力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地步。因此反映在文化上,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还很微弱,社会上依然是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者认为:还应以“经为学问根底,自应悉心研讨;至诸子百家,不过供文人涉猎,已属艺馀”(《清仁宗实录·卷一0四》)。故属于“艺馀”的诗歌创作在清代不被重视,仅是文人涉猎的小技而已。在这种氛围下,还是出现了如王士、郑燮、袁枚、赵翼、黄仲则、张维屏、龚自珍、黄遵宪、康有为、秋瑾等一些颇具影响的诗人,而后五人还是张的同时代人。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政治思想和诗歌创作中,都表现了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不满和批评,对官僚庸碌腐败不思振作的鞭挞和厌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强烈地要求改良变革,改变现状,实现理想。但当理想被残酷的现实粉碎时,就难免感到茫然彷徨情绪低沉了。即使是“自矜医国手”的龚自珍也不例外,最终还是发出了“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金缕曲)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减兰)的浩叹!张裕钊的诗歌,也深深打下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古人说:“诗者,天地之心”(《诗纬·含神雾》),“艺者,道之形也”(《刘熙载《艺概序》》,“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刘勰《文心雕龙·明道》)。故“诗言志”、“思无邪”是诗的本质,而张裕钊在诗作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生事宁堪恤,时艰实可哀。”

——《书院庭中枇杷一株,同治辛未之岁余手种也……感时抚事,为赋此篇》

 

“一国真槐梦,孤怀共杞忧。惊心问朔檄,举目望神州。

  长夜何时旦?浮云忽变秋。山中芳杜若,岁暮可淹留!”

——《奉酬姚慕廷丈见怀原韵》

   

“昆仑高万一千丈,旁开四百四十门。百怪蹲候指使,群仙出入看乾坤。

  西北辟启通扃钥,日月光明相吐吞。何物东方小竖子,偷从织锦问天孙。”

  ——《昆仑》

 

诗人对浮云蔽日、长夜难明、举国槐梦的残酷现实,感到深切的忧虑;对处于水深火热生死攸关的黎民百姓,寄予同情和哀叹;对入侵者(小竖子)敢于犯我神圣国土(昆仑),感到无比愤慨!这正是“大道日丧,若为雄材,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司空图《诗品·悲慨》)的心情写照。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国弱民穷的灾难呢?

 

“诸公稔祸宁堪说?四十年来岁月迁。尽解藏身三窟固,岂知厝火一朝然!”

——《书感》

 

“议和议战国如狂,目论纷纷实可伤。万事总为浮伪败,一言无过得人强。

  尽焚刍狗收真效,宁要束蠡列众芳。独把罪言欹枕读,一声归雁千行!”

  ——《孤愤》

 

“晚风萧飒动寒芜,倚杖庭前一慨吁。屋角斜阳喧冻雀,枝头残雪立饥乌。

  贪污成俗国维破,砥柱无人士气孤。时世久经归袖手,年除聊复醉屠苏!”

  ——《冬瞑》

 

在大敌当前国维惊破砥柱无人之际,朝廷官吏束手无策,议和议战“目论”(指空泛浅见,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不休。且贪污成俗,浮伪成风,各自谋营藏身三窟,以至厝火陡燃,不可收拾。因此诗人义愤填膺,高呼要将这些刍狗之徒尽焚而后快!大有“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陆机《文赋》)的气慨!正如他在《秋夜》中所说的:“壮怀早读范滂传,晚学今耽小戴经。犹有忧时心未减,步檐遥看上台星!”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其爱国忧时的情怀,少而弥坚,老而弥笃,始终不渝。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10/23 1:42:03

 1   1   1/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