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裕钊的时局关怀及文学特色
罗 福 惠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晚清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张裕钊,其实也具有深沉的时局关怀,他对世界形势、中国危局以及解救中国的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具有自己的特点,即对中国人习惯的固步自封和办事敷衍深感忧虑,主张讲实质求实效和注重人才以救时局之危。尤其在“育才”上把改良学风和改革社会风气一同考虑,极有见地。文学上张裕钊强调以“意”为主,而以“词”、“气”、“法”来辅“意”。故文义精辟,词句古朴峻拔;诗作多谈薄名利而抒忧愤,时时不忘国隐民瘼。
关键词:张裕钊;时局关怀;文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清末以古文辞雄于文坛、被视为桐城——湘乡派后劲的张裕钊,其实并非仅是文辞之士,他关注时局,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而且他也很早就摆脱了桐城派的拘束,形成了自己思想和文学的独特风格。
一、忧患与憧憬交织的时局关怀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武昌(今鄂州市)人,晚清著名文学家、学者兼书法家。少年读书时即鄙弃八股制艺,好读宋人曾巩的《南丰集》。咸丰元年(1851)中举,四年后任国子监学正,考授内阁中书。曾国藩阅卷赞赏其文,授予《文选》,并说“徒摹唐宋文而不及《文选》,则训诂弗确,不能几于古”。张裕钊进而致力于《史记》及前后《汉书》,尤服膺司马迁,称其“善记言,简略皆中,不亚《左》《国》,班、范非其伦。而班、范擅长词赋,故其论赞叙述之言率警练;范则排比为齐梁先驱,要皆文章之宗也”[1](P33-34)。可知张氏学古文,不拘一家,能得诸宗之长。
张裕钊其后曾入曾国藩幕,学术上直接受曾氏指点,与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曾国藩由于镇压太平国而身居高位,其幕僚门人亦多得通显,只有张裕钊虽相从十数年,独以治文教学为事。他不热心政务,故离开曾幕和退出仕途甚早,从六十年代初起,曾先后在武昌勺庭书院、河北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樊鹿门书院、陕西关中书院主讲席三十余年。门生满天下,较著名者有江苏学者范当世、朱铭盘、状元实业家张謇、湖北金石学家刘心源、日本学者宫岛咏士等。其治学则考订《国语》、《国策》,著《左氏服贡注考证》、《今文尚书考证》,文章则集中在《濂亭文集》,该书为其门人海宁查燕绪所刊,刻印精美,收录文章八十五篇,诗二卷。
从张裕钊有关文章的内容来看,在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危局以及解救中国的方法等问题上,他的思想颇近于洋务派。他说,“自泰西人创兴轮舟,驰骤大瀛海之上,上天下地,日星所烛,霜露所濡,穷幽极遐,靡不洞辟。我国家长驾远抚柔服,焘冒交通市易,申结盟约殆数十国”[2](卷一),“危机衅端伏见不常”,“镇抚捍御,艰危万途”。意思是说由于西方挟其先进科技和武器,把势力扩张至世界各地,中国不可避免被卷入其中,从而产生各种矛盾纠葛,中国人因此看到了许多新奇事物,但中国也就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和危机。张氏这种“世界观”和时局观应说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
作者简介:罗福惠(1945—),湖北鄂州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