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 记
在艺术史漫长而复杂的历程中,文化发展与社会风尚,风格变迁与审美趣味,同化与异化交织嬗变,使得书法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不断孕育出新的艺术形式。在此基础奠定下,张裕钊其人、其体的出现,无疑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时今,对于独钟张体的人来讲,如何将其传承与发扬,是摆在每个研习者面前的问题。
爱略特说过“传承不是通过继承得到的”。激进主义者们更认为向传承致敬的最好方法就是摧毁传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新艺术运动”以及观念解放书法界对于书法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风起云涌,涌现出许多向传统挑战的“艺术家”“先生”。随着热潮渐渐回归理性,传统并没有毁灭,而人们面对传统有了深刻的认识。历史过程是一个对传统的扬弃过程,渐变和自我张扬并契,从这个意义上讲
观先生书作,无不让人发起“噫吁戏,危乎高哉”的感叹,先生书法,渗透出一种辩正的哲思智慧。书法,究其腠理,点线面,浓与谈,疏与密,枯与荣,以及遒劲与秀雅,细致与粗犷,凝重与酒脱,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都充满着矛盾与对立。可先生却将这众多的冲突,协调一致起来,任意摆布,不受墨体的限制,气到生华,将品、格、章、韵、思有机融入其内,营造感情、神彩、意象……收到超脱又笃实、豪放又质扑,大雅若俗的效果。
先生的作品,独特中看到民族传统的弘扬,传统中有变异的生气。故尔无论他怎么变化,都不悖中华书法的本体。质扑、自然、雅俗共赏的艺术准则。
值此张裕钊书道研究网成立三周年日付梓《熊基权书法展》,也算是给每个张书爱好者奉献了一份厚重的精神财富,当游走于这些书作,您不仅仅读到的是收获,
相信更多的是对张体如何传承和发扬的思考……
庚寅榴月德生于澹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