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附杨再春先生手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张裕钊书《宝剑赞》
田人 卫冰
一块《南宫碑》光照着燕赵大地,在文章上书法上影响深远,研习者数不胜数。张裕钊先生培养了不少人才。武强县的贺涛(贺松坡);高阳县的齐令辰是他的学生,结果都登了殿,当了进士。冀州的胡宗照追慕张裕钊书法,驰名京津,书画与齐白石、华世奎相比肩。《南宫碑》的书法价值社会已有共识,我这里谈一下张公的另一书法大作《宝剑赞》。
《宝剑赞》是为纪念张裕钊先生诞辰190周年,由《张裕钊书道研究网》陈启壮先生编辑,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发行。今撰文释疑《宝剑赞》中的几个词的异同与含义。
《宝剑赞》写的是后汉孙瑞的一篇《剑铭》,铭文曰:“天生五材,金德惟刚,从革庚辛,含景吐商,辩物利用,勋伐弥彰,暨彼良工,欧冶干将,爰造宝剑,巨阙墨阳,精通皓灵,获兹休祥,剖山竭川,虹霓消亡,曜威耀武,震动遐荒,楚以定霸,越以取强。”这一歌颂宝剑的铭文,也许是刻在剑上的,也是用桑皮纸写的,姑且不论,只是这几句铭文却把这把宝剑写有万夫不当之能,能开国定天下,很是了得!但张裕钊是用的曾国藩的本子(经史百家杂钞),其中将“从革庚辛”写成了“从革作辛”,将“精通皓灵”写成“上通皓灵”。“辩”写成了“辨”,“曜”写成了“昭”。
怎样来理解这几个字的不同?怎样来解释这几句话呢?有的就很费解。先说:“从革庚辛”,是指金属能适应变化,“庚”为斧头金;辛是首饰金,都是易经上的变算,是宿命的说法。这里的原意是可打造成各种器物;可以“作”成器物,“辩”与辨可以通用,“上通皓灵”都可以顺解,于是译成今文就是:自然天生的金木水火土,金石是最坚硬的,能适应做成刀斧的手饰,闪闪放光有日月之明亮,敲一下能发出悲壮的声音,可根据不同情况使用。能做成功的讨伐,遇到好的工匠欧冶和干将,于是做成宝剑,一把叫巨阙,一把叫墨阳,上可通天灵,得到宝剑就喜庆吉祥。可以开山治水,斩妖除害,更彰显威武,震动了远方,楚国靠剑成了霸主,越国用剑取得疆土变得更强。此作是张裕钊按曾国藩本子写的。张裕钊先生多年任职莲池书院,从事教学工作,其眼界高,所选诗本皆不同凡响,大多选先秦诸子的精美文章还有格调高古的唐宋诗词。讲古文词类,不能避开八股,为了将学生推向举人进士的行列,不得不适应科举之文,以为仕途之教。但他的文章却是承继先秦两汉唐宋之风,如韩愈、曾巩等有物之文,质朴文风,精炼简约,文必已出的精论,颇有清新,词简意长之感!
从书法上讲《宝剑赞》是用笔简约、持重,每一笔都经得起分析,疏朗有君子之风,敢于亮出自己的每一点、每笔,在结构上写得开张、正大、苍秀。在用墨上,饱蘸浓墨,意境上高古浑穆,立体强劲,秃毫狼尾、短锋。《宝剑赞》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文气蒸腾,学养喷射,如巨阙、墨阳之亮剑。
对宝剑的赞美,也是对人才的渴望。他知遇于晚清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受他们的青睐,但他蟒袍玉带不愿穿,而志于做学问,授徒做清苦的教书匠!他执教于保定莲池书院,以及湖北、南京、上海等地,造就了不少人才,如江苏状元张謇,以无数举人进士,又如藏书家范当世(范曾的老太爷),进士贺松坡(武强),齐令辰等,均出自张裕钊门下。什么可以称作大师,真正的大师是记不会贬值的,张裕钊恰如其是。
今年是张裕钊先生诞辰190周年,他作为魏碑艺术之集大成者,为书法的发展继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开创的书法一脉,如日在天,如江河行地,将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