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前言
旧莲池书院在保定古莲花池。始建于元代,为北方著名园林。其地林泉幽邃,鱼鸟泳翔,楼台亭榭,云物苍然,素有“城市蓬莱”之誉。
清雍正十一年(1733),总督李卫奉命创建书院,招直隶全省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弘历曾三次莅院视察,赐“绪式濂溪”匾,并赋诗以勉师生。乾隆以降,主讲者如汪师韩、章学诚、黄彭年。李嘉瑞、张裕钊、吴汝纶等皆为一代名师。黄主院时,广收图书于万卷楼,以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训士。张主院时,招日本留学生,使莲池名扬海外。吴主院则刊刻图书,改革课程,将博物、格致、机械、英语、日语等现代教学内容引入,聘请外国教师任课。生徒中刘春霖为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改名校士馆,旋改为文学馆。1912年改名省立二师附小。 今古莲池园林基本保存完好,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游人开放。园中尚存牌坊、水东楼、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及濯锦亭、观澜亭。不如亭、六幢亭、绿野梯桥、水心亭、响琴桥、响琴榭、东西碑廊等建筑,藏有《莲池书院法贴》、《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莲池书院课艺》等。

新莲池书院坐落在市农业生态园内,由书院和书院精舍(南园)、书院草堂(北园)三部分组成,是在我市复建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是我省首家复建的独立建筑的大型书院,也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复兴项目。
书院建筑借鉴了园林建筑艺术,充分展示保定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的艺术风格,以莲花池为中心,叠山竖石,花木扶疏,参差摇落,一派天然景观气象;院内亭、台、楼、阁,次第展开,错落有致。设有莲池书院博物馆、万卷楼、研北楼、学古堂、名人舫、碑廊等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显示了对闻名全国莲池书院的传承与发展。书院启动,将以一池静水、满池碧莲,以及亭台间花木葱茏的清新幽雅,迎接八方学子和游客。
新莲池书院旨在"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在深入研究和挖掘书院文化底蕴、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基础上,按照"一主两辅"的发展思路,即以国学教育培训为主业,以艺术体验和文创产业为辅,营造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努力开拓,像莲池书院那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华文化研究的学术中心和国学传播的基地,也为家乡书画艺术提供一个创作、交流的平台,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体验的殿堂。
新旧两家书院均有楹联刻挂,兹录于此。
古莲池书院楹联


宛虹亭联
海为龙世界;
天是鹤家乡。
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在曲步桥之南。现在此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板。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它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或"水心亭",1931年改称"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在园艺技法中,它属于水东楼与君子长生馆之间的"添景",使对景中间不虚空,有层次。柱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题。
此亭名"宛虹",是与亭南的拱形石桥相关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莲池十二景图•宛虹亭》的说明中说:"相如赋云:宛虹施于楯轩。缘其偃蟺水心,故取诸此。"意思是:因为笠亭和拱桥覆盖并相连在水塘中心,所以把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宛虹施于楯轩"的意思用到这里,为它命名。
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书写,1804年书赠僧友的。邓石如(1743—1805)字怀远,号完白山人,安徽怀远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莲池北塘如海,高芬轩正面有真龙天子康熙书写的擘窠大字——龙飞,这不是龙的世界吗?莲池 “鹤柴”,鹤群栖息,声声传达着唳天之志,岂非鹤之家乡?

高芬阁联
林荫晴和,兰言曲畅;
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此阁在北塘北岸正中,南与藻泳楼相望。歇山顶,高两层,四周有廊道。南侧有平台伸向水中,便于赏荷。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高芬阁》中描述说:"每当风清月晓,翠盘擎露,红萼卷凉,襟袖之间,别饶肃爽。" 阁联"林荫晴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为清代有"淡墨探花"之誉的书法家江苏丹徒(今镇江)王文治所撰。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西湖长,清代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会试同考官。文学家、书画家。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高芬”源于《晋书》“高芬远映”之句,高芬即高洁的节操。此阁,为《莲池十二景》之一,轩旁有翠柏高槐,紫藤竹林。阁前有池水,阁后有莲池书院。“兰言”,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兰言指书院莘莘学子切磋品格、砥砺志向的肺腑之言。此联极富意境,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时空转换,韵味无穷。王文治书法清俊飘逸,极具风神。书法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说法,就分别指刘墉和王文治书法而言。

洒然亭联
丹花绿树锦绣谷;
清澜白石玻璃江。
洒然亭在太保峰以西,地处北塘西北隅。四柱攒尖顶,四周虚敞。《莲池行宫十二景•鹤柴》中记载,"洒然"本是小石桥(即响琴桥)的名称。此亭不知始建于何时,郭云丰光绪五年(1879年)所写的《莲池台榭记》中提到此亭。今亭为"庚子之厄"以后修复的。此处地势略高,南临深潭,西邻莲池的进水口。游人至此,有神情清爽的感觉,故将亭命名为"洒然"。亭匾是1931年河北省主席王树常所题,柱联"丹花绿树锦绣谷,清澜白石玻璃江"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撰书。 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撰。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等职。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州草堂诗文抄》等。道光二十年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其父何凌汉(曾任吏部尚书)病故。扶柩南行,入秋返京。应朋友之邀,在保定小住。到南司署访封茕生,到总督署访方铁珊,在朋友陪同下优游莲池书院,在洒然亭挥毫写下这副楹联。“丹花绿树”和“清澜白石”是莲池的写实,“锦绣谷”和“玻璃江”是写实基础上的比喻与升华,楹联写得有声有色,对仗工稳,堪称佳对。

君子长生馆内柱联
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
留胜迹;地接瑯嬛,山邻宛委,师承百世起人文。
此联为阳春李景明作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绿野,唐代宰相裴度有私人别墅“绿野堂”。华林,东汉、三国有华林园,为宫苑。莲池为元代张柔开凿,后为张柔副将乔维忠的私人园邸,清代曾做皇帝的行宫。“留胜迹”非常准确。下联瑯嬛,指“瑯嬛福地”,那里是神仙洞府,见张华《瑯嬛记》。宛委,指宛委山,会稽山的一峰。《吴越春秋》说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下联说,莲池是学子福地,文明渊薮,培养文人学者的好地方。 
君子长生馆外柱联
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
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
清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面阔5间,进深2间,背西面东,歇山顶,前有卷棚抱夏3间,四周庑廊环抱,台基延伸入池,可凭栏赏荷、垂钓,故同治年间(1862-1874)名钓鱼台。门额有"君子长生馆"五字匾,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 此联为如皋朱焕彪所作隶书联。园林因多年军阀混战遭毁坏,1931年,时任河北省长的王树常集资修缮莲池,9月完工,对联是修缮后写上去的。上联写庭花凋落,园景空阔,只能寻访往日的名胜地了。下联写莲池依旧,但“弦歌何处”?点明莲池书院不存在了(1904年莲池书院停办),更叫人发思古之幽情。此联情调低沉落寞,透露出作者对莲池往日繁盛的思念和对时事危难的忧虑。

小方壶联
竹静似闻苍玉佩;
松寒欲傍绿荷衣。
古莲花池中“小方壶”取自“方壶胜境”,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如果说匾额是对此处的比喻,赞其仙境般美轮美奂,那么楹联则是对小方壶及周围景致的具体描写,灵动又富有生机。
楹联的落款人是成亲王永瑆,乾隆的第十一个儿子。他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
成亲王是乾隆第十一子,号少庵、治晋斋主人等。小方壶为君子长生馆南配房,这里清雅幽静。方壶,即方丈,传说为东海三仙岛之一。上联写其静。竹静,好像可听到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下联写其寒。松寒,冷清得要去傍绿荷。寂静和冷清正是仙岛的环境,也与小方壶相合。联为行书,既有赵孟頫的秀整,又有欧阳询的劲健,是书法精品。

寒绿轩联
瘦影在窗梅得月;
凉云满地竹笼烟。
在莲花池园内南塘南岸。清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高敞西向,面阔5间,轩前翠竹千竿,迎风摇曳,取宋欧阳修"竹色君子赋,猗猗寒更绿"的诗意以名轩。为文人学士赏雪品竹、吟诗唱和之所。每逢冬雪初降,园林银装素裹,游人多来此赏雪。乾隆帝有诗云:"竹径延长不在多,寒潇飒更绿婆娑。坐轩人设卫风展,君子应怀勉切磋。"轩南是红枣坡,因枣树丛生而得名。每当金秋,满坡枣实累累,令人生羡。
寒绿轩南有一宅院,名“竹烟槐雨”,宅名取自宋代吴文英《梦窗词·数日西风》之句“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槐烟竹雨门旁一副对联:此联写冬季月夜屋宇附近的梅影与竹烟,与竹烟槐雨的情景十分贴切。该联作者不祥,为清代书法家王文治所书。
此联书于乙卯(1795年)清明後一日,钤印:王文治印(白)、曾经沧海(白)。此书俊秀潇洒,飘逸流畅,兼有所宗各家之长。

花南研北草堂联
瓶花落砚香归字;
院竹敲窗韵入琴。
在古莲花池内,濯锦亭西北、万卷楼东侧的小型建筑,就是寓“笑予无事一身老,研北花南幽兴长”诗意,而命名的花南研北草堂。这里曾为多功能场所,既可以宴请宾客,也可以赏景吟咏。直隶总督方观承在《保定名胜图咏》中写道:“在万卷楼东南。襟宇高洁,檐庑静深,宜于宾宴之所。左右别区二小院,左曰‘重阆之居’,右曰‘因树轩’。前蔽敞厦,平临曲沼,略彴跨之,题曰‘清馀於适’。后为‘时术斋’。”花南研北草堂位于春午坡西南,万卷楼以东的莲花池北岸,是由堂前主院与用东、西两个月洞门相通的左、右套院组合而成,以单层建筑为主,由复廊、平台、亭、轩、护栏、围墙环护的景观。此堂为花格窗、双坡顶、三开间、坐北面南的正房,左院为供游宴的“重阆之居”,右院为因树而名的“因树轩”。沿主院南北轴线可达院北高大的“时术斋”。这里是宴请宾客的地方,从直隶总督方观承的诗作中可以读到:“水石自幽赏,笙瑟亦清音。瑶堂悦宾宴,文酒近芳林。古藤方交花,鬘舞力难任。”草堂前的小水池中的流水与石景,自然是幽雅的欣赏品,管弦乐器发出的,都是清脆悠扬的声音。方观承高兴地在华美的厅堂里宴请贵宾,他们饮酒赋诗,幽雅的情调亲近春天的树林。池岸边的古藤正交错地开花,成串如璎珞,在春风中舞动,使得藤蔓力弱难禁。这里也是清幽的研学场所,莲池书院院长张叙便常在此处著述,曾写下:“阆苑重扁水一湾,草元人与草堂闲。十年清景容消受,日在花南研北间。”像仙人居所的阆苑,设有重重门户与世隔绝,并有一湾清水阻拦客踵,淡泊名利、专心著述的张叙,心境如草堂般清静。行宫建成十年来,园中清丽的景色形成的幽静环境允许他充分享受,每天在此著述又赏景。
此联作者不祥,为清代书法家王梦楼所书。此处环境清幽,因此将它比作杜甫在成都的草堂。“研”通“砚”,造园者把这里作为赏景吟咏之所,故名“花南研北”,是形容这里适于赏景著述。瓶花为雅士书斋之伴,清馨散发,淡雅适人,纵是凋谢,飘落砚田,则是余香归于翰墨之中,令其香味长存;衙斋窗外,绿竹稀疏,阵阵微风吹过,时闻翠竹拍打小窗之声,雅士读诗作文,正可借院竹风吹之音化为诗书之韵,更显得声情并茂,翠竹拍击窗棂的声音和着弹琴的韵律更加优美,意味深长。

蕊幢精舍联
绀宇清严镜水深;
闲房幽寂竹阴森。
蕊幢精舍由“课荣书舫”沿石径南行转东,茂林修竹之中座落着两重寂籁深邃的庭院。西院朱门之内向里是“十诵禅房”,过禅房是“藏经楼”。“十诵”是“十诵律”的简称,总指佛门的十项戒律。禅房名“十诵”,今译就是“肃规堂”的意思,加之《乾隆十二景图》记载,藏经楼“内奉大雄教典七千余卷”,由此可以确知该院是园中的佛宇。与此院相联的东院,南北相向各有精舍三间,题名“煨芋室”和“箓窠”。
“煨芋”一词,出自《邺侯外传》一书,说的是唐朝李泌遇仙的故事。李泌自幼好道,天宝初年在衡岳寺读书时发现寺中有一名叫懒残的和尚,行为异乎群僧。夜半时分,他特意潜往拜见。懒残正独自津津有味地吃着在牛粪火中煨熟的芋头,好半天才叫跪拜一旁的李泌坐下,又叫他将自己吃剩的芋头吃掉后,才对李泌说:“不必说什么了,你有做十年宰相的命分。”后来,李泌果然“匡佐四圣”(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参决军国大事,并在德宗朝代做了十年的宰相才成仙而去。“煨芋”此后就成了际遇仙人而得“天机”的典故。
“箓窠”的“箓”字,系指道教的秘文秘录。这里当年是否收藏有道教的符箓或道藏,因不见记载而无从查考,但和“藏经楼”相对而言,“箓窠”当是专储道1、箓之所,因而此处院落当年应是园中的道宫。
关于“蕊幢精舍”,“蕊藏”出自佛典华严经中“花藏世界海”一说。此说九洲之外,四面有香海环绕,烟波浩渺的香海中有一仙岛名为蕊香幢,是诸佛论法讲经的处所。根据《乾隆十二景图》“奚总其名谛云”的记注,可知“蕊幢精舍”是合佛、道两院的总称。
在莲池行宫中特辟佛宇、道宫,一方面体现着封建统治者崇佛、尊道的观念,更主要的是为了点缀园景,借以渲染莲池行宫所具备的蓬莱仙界的意境。行宫时代,每逢皇帝驾临驻跸,这里即烟云缭绕,钟磐合鸣,并烹出香茗,制备素膳,供奉御用。
此联为清代莲池书院院长张叙撰书。意思为该佛寺清正严肃,而其旁的池水像镜子一样平静明净;空宽寂静的房屋四周树木茂密成荫。张叙( 1690- 1776)字滨潢,又字宾王、凤冈。江苏镇洋人。雍正十年( 1732) 举人。乾隆元年( 1736)举博学鸿词,十六年举经学,二十六年以耆年宿学,赐国子监学正,后主讲莲池、白鹿诸书院,成就人才甚多。 
濯锦亭联
天边月到平台迥;
林际花藏曲坞深。
在牌楼的西南,坐落于北塘的东北角上。四角重檐攒尖顶。周围柳荫浓蔽,南面临水,是夏日观赏荷景的好处所。相传此亭建于元代,园主人乔维忠的侍女常在此间浣纱,时人因此摘取唐代诗人杜甫《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诗"奉乞栽桃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末句的头二字为之命名。杜甫成都住所旁边之浣花溪,相传因漂洗织锦能使锦彩鲜润逾于常,故又被称为"濯锦江"。"濯锦"又暗喻荷花,与此处北塘实景切。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云:"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亭联"天边月到平台迥,林际花藏曲坞深"为中国文联主席高占祥所书。
此联作者不祥,为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常务副主席高占祥1996年夏书丹。由濯锦亭远望,莲池十二景一览无遗。大门到此亭,有两座假山,两山之间有林木蓊郁、花团锦簇的狭谷幽道。各景观之间,原有雕栏维护的凌空复道相勾连,复道上是平台,下是画廊。上联写“平台”有“天边月”照临,迥,迥元。下联写“曲坞”有“林际花”堆藏。“迥” “深”又突出了园林夏夜的奇幽。月色融融,花木幽深,充满诗情画意。

昆阆院联
雅居天子名园韵;
莲月清风客梦诗。
在小方壶之南。取义于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昆仑山阆苑。为小型庭院,南面是客厅,东、西、北三面为庑廊。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即在北廊正中。宫岛大八是日本留学生,因慕院长张裕钊之名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来莲池书院就读,回国后广泛传播张派的书法艺术。1986年,由日本善邻书院出资,由保定市文物管理处主持,建成此碑。碑名由日本前东京教育大学教授上条信山书丹,碑额"谊深学海"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题写;背面"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记"由启功撰文,上条信山书丹。 此联为赵品光撰于1996年腊月,赵品光(1935- ),四川省岳池人。笔名千河,号北蜀散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理事,保定日报社主任编辑。为当代书法家赵逢明所于1996年书丹。赵逢明,(1934- 2011),字子午,号听琴屋主,河南安阳人。当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 会员,保定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新莲池书院楹联
新莲池书院是闻名全国的莲池书院易址复建的一所大型书院。2015年在院长郑新芳主持下举办了全国范围的楹联征集活动,组成了以著名学者、著名作家苏叔阳和原《诗刊》副主编、《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二位为主任的评审委员会,委员有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河北大学古代文学著名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韩成武,保定诗词楹联学会秘书长、《吟坛》编辑董福东,原保定文化局长、网络诗词名家田惠民,原《学语文》报总编辑、新莲池书院院长郑新芳。
2015年1月24日《保定日报》刊出整版资料、图片和征集方式,在全国楹联界立即引起巨大反响,来稿源源而至,纷至沓来。期间,应征者共有272人(次),应征联为1188副。
评委会在初选基础上,经反复讨论,统一标准,从大量应征联语中反复遴选、比较、衡量,从原创性、个性化、符合格律等几项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初选名单。于2015年5月18日采取秘卷打分办法,投票选出优秀楹联,按分数高低评出一等奖3副,二等奖6副,三等奖9副,优秀奖若干。6月16日,《保定日报》和网络同时刊出评审结果。

书院大门
天下英才唯此盛;
古来道理自斯扬。
(湖南 刘震撰联,陈起壮书)
解读:此联写得颇具霸气,但也透露出真意。新莲池书院是被毛泽东主席称赞的“全国书院之冠”的莲池书院遗址复建而来。莲池书院当时被誉为学术的中心,人才的渊薮。学术大家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等执掌书院,从这里走出民国总统冯国璋、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末科状元刘春霖等名流学者,铸造了历史文化的辉煌。楹联“天下英才唯此盛;古来道理自斯扬。”虽属褒扬,实不为过。作者刘震,湖南人,联语对仗工稳。书家唐山陈启壮,中国张裕钊书法流派研究会会长,著名书法家。新莲池书院匾额,是集的张裕钊的书法集字,楹联以张体书写,新老书院别有韵味。
学古堂
重道尊师,仰先圣鱼龙变化;
崇文尚智,期后学桃李芬芳。
(云南 孙道雄撰联,陈起壮书)
解读:此联内容将书院功能高度凝练为“重道尊师”与“崇文尚智”,准确明了。先圣“鱼龙变化”(即由鱼变成龙的过程)是榜样,后学“桃李芬芳”是期望。“仰先圣”“期后学”正与“学古堂”功能暗合。对联量身定制,寓意深刻。书写高古劲健,韵味无穷。
研北楼
研逢如椽笔,著述不愁充栋;
北坐向日光,文心正可雕龙。
(河北 郑新芳撰联,熊基权书)
解读:将研北楼“研北”嵌入上下联首字,称鹤顶联。研北,“研”同“砚”,一般写字桌朝南,坐砚台北面写字的人叫研北,指著述人,现在称学者。如椽笔,像椽子一样的大笔。充栋,成语“汗牛充栋”的减缩。文心雕龙,古代刘勰所著文学评论专着的书名。在“文心”上“雕龙”,言构思精美,非大手笔不能为也。此联本人所撰,不敢称好。只是力求为研北楼定制佳联而已。匾额及楹联书家熊基权,湖南邵东人,著名书法家,原河北省书协副主席、石家庄书协主席,书风有竹简般朴厚劲健,正与楹联融为一体。 万卷楼
胸藏万卷,雅因楼起;
笔落千言,香自书来。
(河北 陈起壮撰联,刘德生书)
解读:莲池书院有万卷楼,乃金元时期张柔副帅贾辅所建,为一代大儒郝经掌管,藏书极为丰富,后归属莲池书院。书院院长黄彭年在楼前建学古堂,成为书院灵府之地。新莲池书院承袭莲池书院藏书传统,建万卷楼,古籍再造,丰富典藏。陈启壮的楹联将“楼雅”“书香”人格化,与“胸藏万卷”“笔落千言”联在一起,写楼,实在写人。中国张裕钊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德生书写匾额及楹联。
方壶胜境
琅嬛惟此;
桢干于斯。
(河北 顾原撰联,温士森书)
解读:方壶胜境,方壶,是传说的海上神仙住的“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中的“方丈”的别称。方壶胜境,是神仙住的美好之佳地。嫏嬛,指神仙界天帝藏书之处。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一生爱书,自比“嫏嬛之犬”,意为他是天帝图书馆看门狗。书院万卷楼堪比嫏嬛。桢干喻国家的栋梁之才。全联大意:天帝图书馆只有书院堪比,国家栋梁之材从这里走出。书家温士森,现为南宫市书协主席。
群玉山房
一一堪珍,书如玉,人如玉;
时时保洁,品也莲,性也莲。
(江西 卢象贤撰联,苏叔阳书)
解读:群玉山房。原为莲池书院山长居住地名称。莲池书院停办,保定市府出现大型商家群玉山房,由深泽王氏投资,保定籍作家苏叔阳祖父苏蓝田出任总经理,经营书刊、文房四宝、网球拍等。除保定外在哈尔滨、天津、上海也有商号。新莲池书院群玉山房营以销古籍、紫砂、茶品、笔墨纸砚文化产品为主故名群玉山房。楹联江西卢象贤撰,以“玉”和“莲”喻人、喻物,言其高洁。匾额、楹联均由著名作家、著名学者苏叔阳书写,颇具书卷气。
阆苑舫
千古风流阆苑舫;
一船文雅读书人。
(江苏 江以虎撰联,张书范书)
解读:阆苑,传说神仙住的地方。此建筑三面临水如巨船驶入荷塘,因称舫。莲花池遍植莲藕,游鱼嬉戏其间。船前平台可以品茗、可以对弈、可以抚琴、可以唱戏。江苏江以虎所撰楹联“千古风流”“一船文雅”道尽了神仙般读书人在阆苑舫的潇洒与惬意。对仗工稳,用语准确,易与境浑然交融。书家张书范,著名书法家,任北京书协副主席。所书楹联浑朴厚重,凡见者赞不绝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