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旧莲池书院在保定古莲花池。始建于元代,为北方著名园林。其地林泉幽邃,鱼鸟泳翔,楼台亭榭,云物苍然,素有“城市蓬莱”之誉。
清雍正十一年(1733),总督李卫奉命创建书院,招直隶全省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弘历曾三次莅院视察,赐“绪式濂溪”匾,并赋诗以勉师生。乾隆以降,主讲者如汪师韩、章学诚、黄彭年。李嘉瑞、张裕钊、吴汝纶等皆为一代名师。黄主院时,广收图书于万卷楼,以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之学训士。张主院时,招日本留学生,使莲池名扬海外。吴主院则刊刻图书,改革课程,将博物、格致、机械、英语、日语等现代教学内容引入,聘请外国教师任课。生徒中刘春霖为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改名校士馆,旋改为文学馆。1912年改名省立二师附小。 今古莲池园林基本保存完好,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游人开放。园中尚存牌坊、水东楼、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及濯锦亭、观澜亭。不如亭、六幢亭、绿野梯桥、水心亭、响琴桥、响琴榭、东西碑廊等建筑,藏有《莲池书院法贴》、《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莲池书院课艺》等。
新莲池书院坐落在市农业生态园内,由书院和书院精舍(南园)、书院草堂(北园)三部分组成,是在我市复建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项目,是我省首家复建的独立建筑的大型书院,也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复兴项目。
书院建筑借鉴了园林建筑艺术,充分展示保定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的艺术风格,以莲花池为中心,叠山竖石,花木扶疏,参差摇落,一派天然景观气象;院内亭、台、楼、阁,次第展开,错落有致。设有莲池书院博物馆、万卷楼、研北楼、学古堂、名人舫、碑廊等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显示了对闻名全国莲池书院的传承与发展。书院启动,将以一池静水、满池碧莲,以及亭台间花木葱茏的清新幽雅,迎接八方学子和游客。
新莲池书院旨在"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在深入研究和挖掘书院文化底蕴、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基础上,按照"一主两辅"的发展思路,即以国学教育培训为主业,以艺术体验和文创产业为辅,营造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努力开拓,像莲池书院那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华文化研究的学术中心和国学传播的基地,也为家乡书画艺术提供一个创作、交流的平台,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体验的殿堂。
新旧两家书院均有楹联刻挂,兹录于此。
古莲池书院楹联
宛虹亭联
海为龙世界;
天是鹤家乡。
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在曲步桥之南。现在此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两层,高12米。内柱之间以格扇为门窗,门内有旋转式木梯通顶层;下层檐柱之间安装坐板。行宫时期,此亭是五柱虚敞的圆形攒尖顶亭,状似斗笠,因此又被叫做"笠亭"。光绪年间,改为八角形。它四面临水,因此又名"水中亭"或"水心亭",1931年改称"临漪亭"(元代雪香园中的亭名)。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在园艺技法中,它属于水东楼与君子长生馆之间的"添景",使对景中间不虚空,有层次。柱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题。
此亭名"宛虹",是与亭南的拱形石桥相关的。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莲池十二景图•宛虹亭》的说明中说:"相如赋云:宛虹施于楯轩。缘其偃蟺水心,故取诸此。"意思是:因为笠亭和拱桥覆盖并相连在水塘中心,所以把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宛虹施于楯轩"的意思用到这里,为它命名。
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书写,1804年书赠僧友的。邓石如(1743—1805)字怀远,号完白山人,安徽怀远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莲池北塘如海,高芬轩正面有真龙天子康熙书写的擘窠大字——龙飞,这不是龙的世界吗?莲池 “鹤柴”,鹤群栖息,声声传达着唳天之志,岂非鹤之家乡?
高芬阁联
林荫晴和,兰言曲畅;
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此阁在北塘北岸正中,南与藻泳楼相望。歇山顶,高两层,四周有廊道。南侧有平台伸向水中,便于赏荷。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高芬阁》中描述说:"每当风清月晓,翠盘擎露,红萼卷凉,襟袖之间,别饶肃爽。" 阁联"林荫晴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为清代有"淡墨探花"之誉的书法家江苏丹徒(今镇江)王文治所撰。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西湖长,清代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会试同考官。文学家、书画家。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高芬”源于《晋书》“高芬远映”之句,高芬即高洁的节操。此阁,为《莲池十二景》之一,轩旁有翠柏高槐,紫藤竹林。阁前有池水,阁后有莲池书院。“兰言”,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兰言指书院莘莘学子切磋品格、砥砺志向的肺腑之言。此联极富意境,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时空转换,韵味无穷。王文治书法清俊飘逸,极具风神。书法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说法,就分别指刘墉和王文治书法而言。
洒然亭联
丹花绿树锦绣谷;
清澜白石玻璃江。
洒然亭在太保峰以西,地处北塘西北隅。四柱攒尖顶,四周虚敞。《莲池行宫十二景•鹤柴》中记载,"洒然"本是小石桥(即响琴桥)的名称。此亭不知始建于何时,郭云丰光绪五年(1879年)所写的《莲池台榭记》中提到此亭。今亭为"庚子之厄"以后修复的。此处地势略高,南临深潭,西邻莲池的进水口。游人至此,有神情清爽的感觉,故将亭命名为"洒然"。亭匾是1931年河北省主席王树常所题,柱联"丹花绿树锦绣谷,清澜白石玻璃江"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撰书。 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撰。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蝯叟,湖南道州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等职。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州草堂诗文抄》等。道光二十年在京城翰林院供职,其父何凌汉(曾任吏部尚书)病故。扶柩南行,入秋返京。应朋友之邀,在保定小住。到南司署访封茕生,到总督署访方铁珊,在朋友陪同下优游莲池书院,在洒然亭挥毫写下这副楹联。“丹花绿树”和“清澜白石”是莲池的写实,“锦绣谷”和“玻璃江”是写实基础上的比喻与升华,楹联写得有声有色,对仗工稳,堪称佳对。
君子长生馆内柱联
堂开绿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
留胜迹;地接瑯嬛,山邻宛委,师承百世起人文。
此联为阳春李景明作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绿野,唐代宰相裴度有私人别墅“绿野堂”。华林,东汉、三国有华林园,为宫苑。莲池为元代张柔开凿,后为张柔副将乔维忠的私人园邸,清代曾做皇帝的行宫。“留胜迹”非常准确。下联瑯嬛,指“瑯嬛福地”,那里是神仙洞府,见张华《瑯嬛记》。宛委,指宛委山,会稽山的一峰。《吴越春秋》说禹登宛委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下联说,莲池是学子福地,文明渊薮,培养文人学者的好地方。
君子长生馆外柱联
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
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
清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面阔5间,进深2间,背西面东,歇山顶,前有卷棚抱夏3间,四周庑廊环抱,台基延伸入池,可凭栏赏荷、垂钓,故同治年间(1862-1874)名钓鱼台。门额有"君子长生馆"五字匾,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 此联为如皋朱焕彪所作隶书联。园林因多年军阀混战遭毁坏,1931年,时任河北省长的王树常集资修缮莲池,9月完工,对联是修缮后写上去的。上联写庭花凋落,园景空阔,只能寻访往日的名胜地了。下联写莲池依旧,但“弦歌何处”?点明莲池书院不存在了(1904年莲池书院停办),更叫人发思古之幽情。此联情调低沉落寞,透露出作者对莲池往日繁盛的思念和对时事危难的忧虑。
小方壶联
竹静似闻苍玉佩;
松寒欲傍绿荷衣。
古莲花池中“小方壶”取自“方壶胜境”,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如果说匾额是对此处的比喻,赞其仙境般美轮美奂,那么楹联则是对小方壶及周围景致的具体描写,灵动又富有生机。
楹联的落款人是成亲王永瑆,乾隆的第十一个儿子。他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
成亲王是乾隆第十一子,号少庵、治晋斋主人等。小方壶为君子长生馆南配房,这里清雅幽静。方壶,即方丈,传说为东海三仙岛之一。上联写其静。竹静,好像可听到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下联写其寒。松寒,冷清得要去傍绿荷。寂静和冷清正是仙岛的环境,也与小方壶相合。联为行书,既有赵孟頫的秀整,又有欧阳询的劲健,是书法精品。
寒绿轩联
瘦影在窗梅得月;
凉云满地竹笼烟。
在莲花池园内南塘南岸。清同治莲池十二景"之一。高敞西向,面阔5间,轩前翠竹千竿,迎风摇曳,取宋欧阳修"竹色君子赋,猗猗寒更绿"的诗意以名轩。为文人学士赏雪品竹、吟诗唱和之所。每逢冬雪初降,园林银装素裹,游人多来此赏雪。乾隆帝有诗云:"竹径延长不在多,寒潇飒更绿婆娑。坐轩人设卫风展,君子应怀勉切磋。"轩南是红枣坡,因枣树丛生而得名。每当金秋,满坡枣实累累,令人生羡。
寒绿轩南有一宅院,名“竹烟槐雨”,宅名取自宋代吴文英《梦窗词·数日西风》之句“绿水暂如许,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槐烟竹雨门旁一副对联:此联写冬季月夜屋宇附近的梅影与竹烟,与竹烟槐雨的情景十分贴切。该联作者不祥,为清代书法家王文治所书。
此联书于乙卯(1795年)清明後一日,钤印:王文治印(白)、曾经沧海(白)。此书俊秀潇洒,飘逸流畅,兼有所宗各家之长。
|